永樂遷都

365最近提款系统维护了吗 2025-08-12 12:08:19 admin

參見:建都之議

明太祖的遷都打算

編輯

由於歷代統一王朝的都城都在中原,明朝統一全國之初,明太祖朱元璋便打算擇機將京師遷往北方。洪武元年,下詔以汴梁(今日河南開封)為北京,以金陵為南京,效仿周唐的兩京故事。

洪武二年,明太祖又在故鄉鳳陽營建中都,同時下令從江南移民中都。但是汴梁和鳳陽都是久經戰亂、破敗不堪,難以承擔京師的重任,於是明太祖放棄了遷都這兩處的打算。洪武十一年,放棄了北京汴梁,改南京為京師。[4]

由於南京皇宮是填湖所建,建成之後因地表下沉逐漸形成南高北低的態勢,在風水上被視為是不祥的徵兆。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明太祖派遣太子朱標考察關中地區,為遷都西安作準備,但第二年朱標病逝,沉重地打擊了明太祖,加上其年事已高,令其不願再勞師動眾地更換京師。

遷都北京

編輯

明成祖的畫像

靖難之役後的永樂元年(1403年),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,由於燕京是明成祖朱棣的「龍興之地」,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,立為陪都。於是明成祖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,以北平為北京,改北平府為順天府,稱為「行在」。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北京;被強令遷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、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等。

永樂四年(1406年),明成祖下詔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。

永樂五年(1407年),七月徐皇后去世,告知太子朱高熾其宿願,趁著明成祖日後北巡的機會,親自向守住北平城而應命作戰的將士妻子贈予嘉獎撫恤,感念她們的功勞和付出的傷亡。禮部尚書趙羾引廖均卿入京,赴北平選擇吉壤。但因北平、南京地震頻仍,遲至兩年後才選定,而徐皇后梓宮亦暫厝六年,等長陵建成方入葬。

永樂七年(1409年),明成祖以北京為基地進行北征,同時開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。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,證明明成祖早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。

永樂八年(1410年),明成祖親征回師後,下令開會通河,打通南北漕運。永樂十三年完工,從此北京所需物資可以通過相對經濟地運輸。

永樂十四年(1416年),明成祖召集群臣,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事宜。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大臣,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,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。

永樂十八年(1420年),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。北京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,然而規模更勝一籌。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里,呈規則的方形,符合《周禮·考工記》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。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,自明年起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,改北京為京師,但為尊重南京的故都地位,仍虛設了幾無實權的南京六部等中央機構,稱南京某部。[5]

還都南京之議

編輯

永樂十九年(1421年)初夏,紫禁城的奉天、華蓋、謹身三大殿遭雷擊,盡皆焚毀。由於才剛遷都幾個月,朝野議論紛紛。禮部主事蕭儀認為,遷都後諸事不便,且棄絕皇脈與孝陵,有違天意。成祖大怒,將蕭儀收獄,後殺之。[5]

永樂二十二年(1424年)明成祖死後,明仁宗即位。明仁宗因長期作為太子在南京監國,在其即位之後面對殘破的北京皇宮,立刻就有還都南京的打算,下令修葺南京宮殿。隨後將北京六部原印信收回,新印信重又加印「行在」,等於廢除了北京作為京師的地位。但仁宗享國日短,未滿一年即已駕崩,此時還都的實際行動尚未展開。又因該年南京地震達到四十二次,儘管仁宗的遺詔中強烈表明了他希望還都的意願[6],然而繼位的明宣宗作為太子時亦曾監國南京,經歷了當地的地震二十五次,因此暫緩還都的計劃。明英宗繼位後,正式確定北京為明朝京師,不再稱行在,從此終明一代再未改變。

相关文章

世界杯预选赛黄牌是否累计到小组赛阶段的解析与讨论

八字多官之人特点解析

逆变器调节技巧及调制方法详解?